成功案例

【 水润山川 “宁”聚河利】⑩甩掉“铁帽子” 端上“生态碗” 吃起“绿色饭”

  “幸福”的标准,折射的是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。“绿色”的价值,体现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,全区水利系统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湖管理保护深度融合,坚决做好生态保护、持续建设幸福河湖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,让碧水长流惠泽民生,祖国西部宝地愈发河畅水清、山绿景美。

  提起“西海固”,一个让人揪心而刻骨的地方。而海原县历史上就属于这个区域,“天上沙尘扬、地上枯草跑、田里秧苗稀、吃穿全靠雨”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或许你只知道他的过往,而不知道的他的现在,今天的海原,山变绿了,水变清了,不仅甩掉了贫困的“铁帽子”,更是端上了“生态碗”,吃起了“绿色饭”。

  初秋时节,漫步在海原县的山峁沟壑间,层层梯田环绕山间,成片的梨树、杏树郁郁葱葱,昔日的黄土荒坡如今焕发勃勃生机。这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,正是海原县多年来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出的丰硕成果。

  “我们方堡现在好的很,不但发展香水梨种植、林下经济、还搞起了乡村旅游。”方堡村党支部书记方鸿指着不远处百年梨园说道。方堡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海原县关桥乡,作为重点打造的生态清洁小流域,坚持将水土流失治理、水系治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结合起来,建设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,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74.64%,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0.75%,建成集休闲采摘、康养旅游、经济产业于一体的关桥梨花小镇生态旅游基地。“梯田修好后,水土不流失了,果树长势越来越好。”方鸿说,目前,村子采取“产业支撑旅游,旅游拉动产业”的发展模式,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。2023年12月,海原县关桥乡方堡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。

 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,海原县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,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。秋日雨后,走进史店乡田拐村红梅杏基地,薄雾轻笼,绿树成荫,沿着蜿蜒的七彩步道漫步,让人心旷神怡、流连忘返。依托于良好环境,田拐村积极发展“春赏花、夏摘果、秋赏叶”以及林下养殖珍珠鸡等农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,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,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。曾经的荒山秃岭,如今红梅杏漫山遍野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,一颗颗饱满的红梅杏又成为村民增收的“金果子”,绿水青山的“好水土”为这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“绿钞票”。

  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,海原县创新运用“山水林田路村”综合治理模式,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1平方公里,建成大型淤地坝36座,中型淤地坝24座,小型淤地坝6座,完成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34座,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4.11%。实现了由“黄”到“绿”再到“富”的转变,先后荣获“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”等3项国家级表彰和4项自治区级荣誉。

  原标题:《【 水润山川 “宁”聚河利】⑩甩掉“铁帽子” 端上“生态碗” 吃起“绿色饭”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